课程编码:1555011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任选),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导论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院部: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课程负责人:
环境化学是环境与化学的综合和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多组分、多介质的复杂体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了解环境中潜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和分布,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形态变化、迁移转化、积累、归宿和生物、生态影响等,并且要求掌握相关的化学理论和方法。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化学物质特别是化学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迁移、转化规律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化学污染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过程。
3.理解化学污染物生物体中的积累、代谢转化、生态效应和污染防治等问题,
4.学生从化学的角度综合和评价环境污染的发生和发展,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
绪论
2
重点是对现代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以及环境化学提出的任务;明确学习环境化学课程的目的;
熟悉污染物及其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
课堂讲授
大气环境化学(Ⅰ)
重点辐射逆温层,气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大气稳定度;难点是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掌握相关概念和大气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课堂讲授及课堂练习
大气环境化学(Ⅱ)
重点是握大气中重要污染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以及含卤素化合物)的来源、消除和转化以及影响其存在的因素。
理解大气组分停留时间的概念以及大气组分的分类方法,掌握大气主要层次的有关性质和特点,熟练掌握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消除和相互转化。
第一次作业:共四题
大气环境化学(Ⅲ)
重点是大气中重要的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碳化合物的基本的化学反应。熟练掌握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形成机理及危害。对平流层化学及南极臭氧洞现象有初步的了解。
课堂讲授与讨论
大气环境化学(Ⅳ)
重点是大气中重要的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碳化合物的基本的化学反应。掌握大气中硫酸盐气溶胶和硝酸盐气溶胶的形成过程,掌握大气中有机气溶胶的的形成机理,有机气溶胶中多环芳烃的有关性质、环境浓度特征和来源。
课堂讲授与课堂练习
第二次作业:共四题
水环境化学(Ⅰ)
重点是水的氧化限度和还原限度的概念。理解电子活度和pE值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常数和pE的关系
第三次作业:共三题
水环境化学(Ⅱ)
重点是配合作用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掌握掌握无机配位体对重金属离子配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掌握有机配位体对重金属配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课堂讲授与讨论、
水环境化学(Ⅲ)
重点是水解和水解平衡的有关概念。掌握水解和水解平衡的有关概念,了解水解产物的分类和有关性质。
水环境化学(Ⅳ)
重点是吸附作用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掌握水体中无机颗粒物的有关性质及其对重金属的吸附机理,水体中有机颗粒物的有关性质及其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机理。
第四次作业:共六题
土壤环境化学(Ⅰ)
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土壤的表面性质及土壤的酸碱度。
土壤环境化学(Ⅱ)
重点是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污染物的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重点掌握土壤的性质对重金属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第五次作业:共四题
土壤环境化学(Ⅲ)
掌握农药及难降解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环境效应。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Ⅰ)
重点是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生物排泄、生物蓄积。掌握不同类型物质生物吸收、分布、排泄、蓄积的规律,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的概念与机制。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Ⅱ)
重点是耗氧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理
掌握耗氧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理、氮及硫的微生物转化和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过程。
第六次作业:共两题
典型污染物在在环境各圈层的转归与效应
重点是典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效应
了解重金属元素的来源、性质,掌握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效应。了解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性质,掌握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效应。
复习
对全书内容进行复习
布置复习范围
平时考核
包括到堂情况、课堂讨论、完成作业情况,得分为20%´作业的平均成绩。无故缺课一次,直接扣除平时总成绩的5分,请假为3分,扣完为止。
30%
期末考核
按照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价
70%
1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能将其用于描述复杂环境工程问题;
2掌握环境工程、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能够将其用于分析水、气、声、固等污染产生机理、提出解决目标
3掌握专业知识,针对环境污染问题能够选择恰当的模型,优化解决方案
本站 所有信息归:东莞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文华在线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建议在IE8以上浏览器1024*768分辨率下浏览本站